浅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

时间:2008-12-12浏览:186

院团委书记   程野

  当代信息技术发展,使网络的运用作为信息传播的又一次技术飞跃,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生作为与网络最亲密接触的一个群体,受其影响尤为突出。校园里,弥漫在大学生周围的最多最频繁的词语,恐怕莫不过“E-mail”、“QQ”、“CS”之类。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显示了它神奇的魅力,它技术新颖高超,信息琳琅满目,它正以其广泛性,涵盖内容的丰富性,沟通交流的互动性,信息传递的快捷性等优势,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此外,网络为我们的青春、活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实践的舞台,它日新月异的技术吸引着我们探索和追求新事物的好奇心,它空前丰富的内容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拓开了一个新领域。但在为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网络中包含的一些有害信息,也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聊、网恋……因而荒废了学业,甚至影响了身心健康。这一问题的出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是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的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其能正确利用互联网,从而为自身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努力成为真正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现代文盲所下的定义:一是不识字;二是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三是不会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按照以上定义,不会使用计算机的人也是一种新文盲。在我国,网络的发展对我们扫除新文盲功不可没。作为计算机的一门新兴科学,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现在中国的网民,约为3370万左右,其中多数是大学生。
  大学生与中学生相比,有了更大的自由和自主权。在大学校园里,面对激烈的竞争,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因此,大学学习不再像中学那样死抠书本、照本宣科,在这里学习有了更为深刻的定义。它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亦更注重能力的培养。网络正由于它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给大学生的成才和走向社会提供了舞台,学会快速打字、学会如何操作Windows系统、学会如何使用电子邮件……这些都将成为今后生活和工作的必修课,尤其是网络带来的资源共享,不管在哪里都能得到最及时、最快捷的信息。这就为我们踏入社会铺就了道路。试想如果一个人只知书本知识,而对社会动态、形势发展一无所知,那等待他的结果只能是被社会这个大熔炉给淘汰。据调查显示,在学生中,79.6%的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有过上网经历,而多达90%的大学生经常上网。由于网络的影响,大学生却是与以往有很大差别,他们的想法更有主见,言论更为大胆,行为更重自我,思想更是活跃,由此可见正确利用网络对我们思想行为、世界观都有积极影响。
  大学生与网络接触的另一个质的飞跃就是:大学的学习面更为广阔,学习方式也有一定的改变。现在倡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网络以其现代教育技术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大学学习属于成人学习,具有学习目的明确、学习主动性强、接受新事物快、自学能力强等特征。网络的出现对大学生的学习理念产生很大影响,其远程教育更是为大学生带来了空前丰富的学习内容。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与互联网所能提供的信息相比都黯然失色。在我国,除了中央和各省市广播电台大学外,目前已有3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开办了网络大学,互联网上可观的资源是大学生真正从围墙中跳出来,极大的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给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为造就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在四川开展的有10所高等学校参加的“互联网与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到,网络的各方面影响中,45%—62%的学生认为通过互联网的接触,自己的学习有了质的飞跃。而与远程教育为主的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大学生认为网络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内涵,这样的主动接触是接受教育的一种好方式。调查统计表明,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为了获取信息的占46.1%,休闲娱乐的占31.1%,工作需要的占6.2%,对外通信联络(收邮件、短信息、传真等)的占4.9%,为了学习的占4.3%,至于追逐时尚、赶时髦的仅占0.6%。所以上网的目的主要是积极的,他们上网的重要目的也是为了获取信息,本质上是一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行为,而且网络也是学习内容从过去的一个层次变为多个层次,并实现了在一种十分放松的心情下,自由的、松弛有度的、有选择的进行学习。
  此外,大学生还通过网络促进了文化交流,活跃了文化生活,互联网的出现把文化交流的自由空间留给了每一个参与者,这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为增强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网络的平等性和互动行为我们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我们经常
  能见到大学生设计的一些精美、富有创意的网站,网络文化的空前开放、自由和互动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文化的平等和自主的欢乐,而且网络上的各种论坛、聊天室、BBS等交互性强的栏目以平等的身份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且就是被人们谈虎色变的网络游戏,其积极的方面也不应遭到完全否定。其中有某些益智类游戏,训练反映的灵活程度,培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创新认识。南京市某高校学生曾获全国奥林匹克英语金牌,他说,是游戏激发了他学英语的兴趣。还有很多大学生由玩游戏而激发出对电脑的兴趣和迷恋,就尝试创办自己的企业、从事电子游戏软件等项目的开发并取得了成功。
  由此可见,正确认识网络、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益处,它丰富了大学生活,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让原本封闭的校园与社会接轨,给大学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但是事物都有双重性。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提供某种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难免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大学生虽成人感增强,但自控力和自律能力较弱,面对网络这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工具,多数学生爱不释手,不少同学对各式各样的信息无从选择,这儿站站,那儿看看,青春和时间便悄然从指尖流逝,之后才发现上网学习和查资料的初衷都没有实现。而且不少同学抱着“中学辛苦、大学潇洒”的心态踏入校门,进大学后才发现,学习压力也很大,学习方式的改变、远离家人的孤独、竞争的激烈让他们看中了网络这个“救世主”。网络的虚拟和隐蔽使其成为他们缓解压力的最好帮手。尤其是生动有趣、刺激的网络游戏更是为不少同学为之痴狂。而且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某些内向的同学渴望交友却不善于主动与同学交往。虚拟和隐蔽的网络给了他们释放的空间,但这样却并没有使上网者在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与同学相处,反而更加自闭。这样的恶性循环让不少大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网络上还有各种声色各异的信息,一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充分迎合阴暗心理,提供低级趣味的内容,有的甚至赤裸裸的兜售欺诈、暴力、色情等内容。尚处在身心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尚未完全懂得取舍之道,以至于出现甚多的 “网迷”、“黑客”、网络垃圾的制造者,甚至于网络犯罪。
  此外,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导致大学生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的大学生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疾患的发病率也明显偏高。
  二、对智力的影响。在北京,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达14.8%。沉迷网络降智商。近日,北京心理咨询中心孙欲晓咨询师爆出一条惊人的消息:该中心在贵阳、南京等地采样调查测试后发现,长期上网、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其智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智商下降到正常孩子的标准水平线以下,不能完成学业。最近发生的81名上海大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无法完成学业而被集体退学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三、对意识的影响。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使青少年种族意识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模糊。特别是网上国外的信息占据了绝大部分,他们的观点会对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无时空感和压力感,相对于现实社会中激烈的竞争与无处不在的挑战,更容易让大学生对其产生亲密感,大学生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沉溺其中,欲罢不能,造成心理错位,导致很多大学生情绪低落、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无法面对挫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理想和追求。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不得不呼吁社会各界给与网络更多的关注和监督,使其为大学生提供真正健康、高效、内容丰富的信息来源。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迫切需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思想教育体制,多方位多角度的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力和对自身的约束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大学生能够有效的选择对自身成长、成才有益的信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