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大会是在院团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践行社的倡导下,在各系分会的积极响应下开展起来的,会议对科学发展观作了详细的阐述。会议强调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深入的了解并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
本次学习研讨活动使我们收益匪浅,主讲张志明教授给我们结合历史讲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和精髓,使我们深刻感受到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次学习活动使我们认识到:
1.科学发展观不是无源之水
科学发展观蕴涵着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新境界。.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最直接的实践和理论前提。从创建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起,毛泽东同志就开始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并逐步形成“新民主主义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国内矛盾的正确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对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的模式选择、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标等问题进行了创造性回答。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正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社会的稳定(和平)是发展的关键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后,初步提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思想,并运用这一思想指导了中国人民的实践活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理论和政策。没有温饱何来小康,只有社会的稳定才能带来持久的发展。
3.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历史超越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现代发展观始于20世纪40年代,先由一些西方政治学家们提出“工业文明”;60-70年代提出“增长极限论”,形成经济加自然的发展思想,紧接着提出“可持续发展观”;80年代,由于多学科介入发展观的研究,产生了综合发展观;90年代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来的,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以往发展观基础上由中国首次正式提出的。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总结我国长期发展实践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正确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了解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深刻理解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全面持续的科学发展是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的一大好政策。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紧跟党的步伐,紧随时代脉搏,使我们的理论修养再上一个新台阶。(院团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践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