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建筑学院概况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0-31浏览次数:2117

        长春建筑学院始建于2000年6月,其前身是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2004年1月被教育部确认为实施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2011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长春建筑学院。
        学校现设有建筑与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学院、城建学院、管理学院、公共艺术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基础教学部9个教学单位。专任教师638人。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生11240人。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近万名本科毕业生。
        良好的办学条件。长春建筑学院,原校区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新校区按照国际化的视野,建设一座建筑教育的“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于2010年7月建成。新校区建筑风格独特,中西合壁,气势恢弘,多种风格,不同年代的建筑形式共存,既体现了建筑类院校的特殊美感,又为校园景观环境注入了建筑文化的内涵,无论外部建筑形态,还是内部建筑空间都有利于学生吸取建筑知识,促进学生成才。新校区占地93公顷,集中教学区占地62公顷,一期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已超出教育部对本科学校的规定标准。
        先进的治校理念。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从严培育、质量立校” 的办学理念,坚持国际视野,创新运营模式,按学院制、联邦制组团式布局;实行学校、分院两级管理,突出院级办学主体;不断探索高等教育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机制。校园专设校长官邸,突出校长职业化、国际化的基本职责及行政管理地位,强化其在学校运行管理中的“CEO”作用。
        学校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校党委的政治核心、监事会的民主监督和教代会的民主管理作用,为建成高水平民办大学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学校立足于开放办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学校的图书馆、会堂、体育馆、体育场,景观通廊、水景广场,尽量放在临街一侧,并向社会开放。既创造了新的城市街景,又体现了社会服务功能。
        独特的专业优势。学校坚持依托企业办学,发挥行业优势的办学思路,优化调整学科结构,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学科专业发展建设的新途径。目前已形成了以土建类学科专业、公共艺术类学科专业、电气信息工程专业三个主干学科专业群,设立了35个行业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涵盖工、管、文、法、农、艺六大学科门类。我校的工程图学、建筑设计、桥梁工程等15门课程已建成省级优秀课,材料力学课程2009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材料力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设计色彩课程,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
        专业优势促进了招生、就业进入良性循环, 2011年我校在全省10所独立学院招生录取中实现了实际报到人数第一的好成绩。2012年招生,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占实际录取人数的79%。2007年以来六届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75%的毕业生被中铁、中建、路桥集团等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录用,土木工程、建筑幕墙工程专业的学生采取“订单式培养”,毕业生100%被企业提前一年预订。
        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在育人全过程中,不断深化“推进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育人特色”的教改思路,探索出了一条“推进四个结合,拓宽四大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学科知识体系”和“职业素质体系”相融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做到“下得去、用得上、信得过、干得好”的特色办学之路。
        为了实现特色育人,学校专门建造了8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中心,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群建设,努力为促进学生实践培养、职业拓展、创业孵化、特色创新服务。经两年建设把原校区打造成了“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创新了“民资构建、政府助推”的发展模式,成为了学校的重要校内实践基地。
        广泛的社会赞誉。2005年,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给予“引领独立学院办学方向”的高度评价。2006年,我校作为在全国范围内选定的3所独立学院之一介绍经验,201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近两年来,学校显著的办学特色及发展成果,受到中央、吉林省、长春市领导的关注。李长春、刘云山、周铁农、孙政才、王儒林、巴音朝鲁等领导先后到学校最大实践基地——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和新校区视察调研。周铁农来校视察时评价学校:“坚持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理念,所以生命力很强,把质量和特色统一到办学方向中来。”为此,他欣然命笔为学校题词“突出特色,争创一流”,激励我们向更高的办学层次奋进。
        在新的形势下学校提出:“努力把学校办成治学严谨、特色鲜明,坚持开放办学,具有国际视野,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一流民办大学”的目标,立志用“和衷共济,追求一流”的学校精神,努力奋斗,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