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建筑史——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外建筑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发布者:主站信息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2-25浏览次数:320

一、教师简介

刘晓丹,长春建筑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教研室教师,助教,主讲《中外建筑史》、《建筑设计基础Ⅰ》、《建筑设计基础Ⅱ》等课程,曾荣获2018年吉林省高等院校应用型教育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2019年校级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公开发表论文8篇。

二、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授课班级:环境设计1901-1908

学时:28学时,2学时/周

学分:1.5学分

三、原有教学模式的缺陷

《中外建筑史》原有课堂教学模式为线下教学,课堂相对“封闭”,教学内容固定,师生大多围绕教材进行教与学。同时教学手段单一,通常是PPT配合板书,教学形式相对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学习中外建筑史的兴趣,缩小了学生的历史视野。

四、教学模式转变

1.转变前:理论教学结合案例分析、讨论、翻转课堂等形式的以线下教学模式为主的课堂教学。

2.转变后:线上优质慕课+教师直播+微信辅助的线上教学模式。

五、教学模式转变心得

网上教学绝不是把原有的教学过程上网,不是用了技术和设备,就叫智慧课堂教学。在假期不断查找线上优质资源,反复观摩学习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这一点。如果仅仅是把原有的教学过程上网,把原来的粉笔、黑板、PPT的灌输变成了电灌,就违背了教育信息化的初衷。所以必须在正式开学前,抓住假期这段时间,针对网上教学的特征进行教学调整。为此,我在充分学习网络优质慕课的基础上,针对师生分离的情况,重构了原有的教学内容、过程和考核方式。

1.教学内容:对原本教学设计的单元时长适当压缩,将一部分学习内容提前通过学习通发布给学生作为课前预习,培养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同时将“封闭”的课堂变得“开放”,更多的内容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大大丰富了因课时局限而简化的内容。同时在内容的设计上,每段教学视频均以问题为导向,把相应的知识点形成5-20分钟的教学脚本,然后进行讲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将每章节进行的测试融入每小节,从“章节+测试”模式转变为“小节+测试+小节+测试”模式,随时检验学生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效果。

2.学习过程:在学习通课程发布设置中,设置为闯关模式。每节课前将本节课任务发布,同学们需要依次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上一教学任务完成后才能将下一任务解锁并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保证课程的连贯性。

3.考核方式:由于运用学习通平台建课,后台具有非常强大的数据监控与统计功能,因此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可以涵盖的方面更广,效果更好。原本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30%+考试70%,这种考核方式相对机械和死板,不能更加全面和真实地反应一个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过程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通过学习通后台统计的数据,可以有效地将学生“课前+课上+课后”的学习情况做全方位的监控。因此,本课程的考核又增加了资料阅读、视频收看、线上签到、线上作业、课堂互动(投票、问卷、讨论、抢答等)、线上考核等过程性考核内容,由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撰稿:教务处、建筑与规划学院  编辑:赵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