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持续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4月18日上午,学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了题为“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建设改革创新”专题工作会。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各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教务处全体人员共46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校长张兴海主持。
会上,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院长杨永健就本单位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思路和做法作经验交流。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自建院以来,一是坚持面向国家需求,面向科技前沿,明确了“需求导向、定位合理,特色明显、质量过硬,规模发展、效益突出”的发展定位与目标,大胆地改革与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二是创新打造了一体两地、资源共享,多元途径、协同育人,机制保障、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构建了校企合作共建的苏州模式、百度模式、育德模式和羽麦无人机模式,建立了遨博模式的现代产业学院,依托与德拓协同共建的大数据实验室设立了协同育人项目等,形成了“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的运行机制。三是探索了以提升系统能力为基本,以复合培养、立体实践、多样学习为主要途径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性卓越工程人才。四是加快推进专业建设,将新工科理念融入学科专业建设中,推进新工科专业平台建设,提升学科专业质量。通过构建核心专业群打造课程群体系建设,既是对学科的破界与跨界,也是对知识体系与教学模式的一次彻底变革。
校长张兴海对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在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做出的成绩予以高度肯定,并对学校下一步新工科建设改革与创新提出意见。他指出,新工科是国家在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背景之下对各高校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作出的重大战略与部署,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的“理念要提升、行动要大胆、思路要开阔”,要不断加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索学校在新工科背景下新的专业布局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建设。他强调,学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课程思政教育全方位贯通并深层次融入专业建设;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建立多元结构的教师队伍;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学校专业数量的删减优化;要以多方协同育人为重点,聚焦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跨学科平台,培养具可持续竞争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近年来,学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新工科建设与内涵发展,注重加强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积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此次会议的召开使各学院进一步理顺了专业建设思路,明确了发展方向,对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撰稿:教务处 编辑: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