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美如斯,正是读书时”。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是一种旅行,漫步的是自己的心灵,打开自己,让文字牵着思想远行。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之际,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正式揭晓,长春建筑学院图书馆特举办第五届“书香校园,馆员先行——阅读经典润心灵图书馆员阅读分享”学习文津奖获奖图书专题活动。本次主题征文活动得到了全体图书馆馆员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共收集专题征文作品25篇。通过图书馆委员会评审,评选出优秀奖6名并颁发证书。
文津图书奖简介:
文津图书奖设立于2004年,是国家图书馆主办并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图书奖项。文津图书奖采用《簸扬图》为标识,有“读书如稼穑,勤耕致丰饶”之意。该奖项命名为“文津”,不仅缘起于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的“文津阁四库全书”,也寓意“文化津梁”。文津图书奖评选每年举办一次,以开放、包容、共享的理念,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动全民阅读。
获奖作品节选:

读《良训传家——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传承》有感
流通部—尹思达
古语云:“天下之本在家。”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家”这个词始终深深烙印于每个人的心中,在整个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深藏于家族背后的家规家训,则把励志勤学、礼义廉耻等伦理道德转化成了日常的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实践等社会活动,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构成了一个家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认同的凝聚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我们的先辈编著了许多家规碟谱、家书信札等,要求族中晚辈代代遵守、恪守礼仪;先贤圣人也留下了许多家训故事,启发后世子孙继承传统,把优良家风代代相传。《良训传家——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传承》一书,在总结提炼中国古代家训精髓的基础上,将家训的内容融于历史情境、历史故事,揭示了古往今来家训文化的共通性,充分展示了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
与众多谈及家训的图书不同,作者通过《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更多地表达了其对当前教育的深入思考与忧虑。在历史的长河中,作者边走边思,时有所得,他从中国古代历史中选取了众多生动的故事,揭示家训背后的道理,选取了当今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盲点,以及在快节奏的功利社会需要特别加强的地方,这些都属于做人和家教最基本的方面,并尽量展开来深入讲解,结合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希望把其中的要义真谛说透彻。

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有感
采编部—曲畅
最初知道这本《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还是源于漫画《未成年》,当了解到主人公韩絮的原型就是蒂皮,于是带着几分好奇,买到了这本《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故事的最初,法国小女孩蒂皮于非洲纳米比亚出生,她从小跟拍摄野生动物的父母在丛林长大,于是小蒂皮把大象当做哥哥,和狒狒做朋友,与鸵鸟共舞,连危险的豹子她也尝试着跟它接触。她用眼睛去和动物交流,她还会和动物说话。她体会到:“绝不要害怕,但永远要小心。”她不想让人类屠杀野生动物,她只想和动物成为好朋友。直到蒂皮十岁的时候,父母送蒂皮回到巴黎去接受正规教育。可是在纳米比亚和动物们的生活,让蒂皮念念不忘,大自然的风光在城市看不到,身边没有了动物们的气息,刚开始让蒂皮非常不适,她和父母一起,将自己与非洲各种野生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动人故事和亲身感受写成了《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本书。2004年,云南教育出版社授权出版了中译本,随后被首届“文津图书奖”评选为获奖图书。
原本,这本书是要献给她的变色龙朋友莱昂的。结果很意外的,出版后立即在读者中风行,不仅仅是儿童读者,很多青少年和成年人也为之沉迷。蒂皮的历程并不仅仅是一个浪漫故事,那130幅照片也不是为了获大奖而拍摄艺术作品,甚至也不能仅仅把这本《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看做是给儿童的教育书籍。在书中,蒂皮写道“我希望全体的小朋友们团结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这个将由我们继承的星球!让我们告诉所有的大人:尽一切努力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让后人们将这种意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读《红船启航》有感
阅览部—赵桐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他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本书围绕嘉兴南湖红船,通过生动情节和典型细节描写,结合宏观与微观的叙事由点及面,从历史讲到今天,立体的展现党的先进性之源—红船精神。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激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面对艰难险阻却能一往无前,矢志不渝的精神动力,是脱颖而出铸就不平凡的精神伟力。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需要以梦为马的不懈奋斗,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美好的愿望与期许,只有通过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前进中的艰难与险阻,只有通过奋斗才能破解跨越生命里的一切,成就与辉煌只有奋斗才能铸就。
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发挥红船精神,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努力奋斗。

读《逝年如水》有感
电子技术部—李雪
《逝年如水》是著名文化学者周有光先生最完整详细的口述回忆。周有光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享年111岁。先生的回忆录就是把这一生中,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或人物,从自己亲身经历或见闻出发来进行记录。为此,我特意阅读了这本《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读完后感觉受益匪浅。
本书思想核心是:成就周有光这样跨界而历史功绩深远的事业,要同时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要有优秀的遗传基因,健康长寿,智力超常,自幼接受良好而全面的教育。要获得历史机遇,既历尽艰辛,又能发挥才智。要掌握古今中外的知识,具备洞察和预见的能力。还要本人在大彻大悟之后,能奉献于民众、国家和全人类,周有光的人生,就同时满足这四点。关于文字改革,他认为:现代文字改革的趋势,是不以个人偏好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在全球化时代,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双文化中,既在利用国际现代文化,也要继承和利用本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会一直存在下去,有的部分会萎缩,有的部分会发展,这是自身规律,和国际现代文化本身是没有矛盾的。知识丰富了,科学技术发展了,资源就多起来了,许多东西原来一文不值,可你有了科学技术将它开发后,它就变成了财富。知识就是一道光,周有光先生用尽了一生去追逐这道光,一生追光,一生有光!

读《教育问题探津》有感
流通部—安柏伟
《教育问题探津》一书是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社科类获奖作品之一,作者刘道玉先生曾于1981年至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他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刘先生由此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在武大的改革举措对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改革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刘先生年轻时曾想成为诺贝尔一样的发明家,但由于后来被推上了大学校长的位置,转而去研究中国的教育。虽然中国少了一位发明家,但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由此多了一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
刘先生的《教育问题探津》一书,凝缩了刘道玉先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思考,有对现实的担忧,也有良药之方,给当今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启迪,读来令人有潇洒畅快之感。启发我在教育问题上进行一系列深沉的,但不够深刻的思考。我懂得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它不是简单粗暴地通过报学习班、安全地送到学校就可以的。实际上,孩子的学习就是要教给他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并给予孩子更多的学习自由,最为关键的是要让他具备学习的能力。所以,适当地“补”是可以的,如果是全靠“大补”的话,则是根本没有找到教育问题的症结之所在,还得小心提防这种鸡汤灌大肚式的学习所带来的后遗症。总之,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他自己的,是能够陪伴他一生并且可以使其受益无穷的重大武器。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才能够收获理想之花。

读《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有感
公共馆—王京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离世前,连续两年被瑞典诺贝尔奖评委会内定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而此时国人大多数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他也曾立志要成为契柯夫那样的国际著名作家,用他天才的文思,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供读者尝阅。谁知命运不济,国共间战事升级,巨大的政治风浪让他的理想倾刻间变成飞沫。
他,就是沈从文,一个天资聪颖,才华盖世,低调温和,正直明白,柔且弥坚,而又从不浪费生命的书生。作为个体生命,他极为普通,毫不张扬,最怕出名,但他却是典型的精神贵族,以致于走后才让人越来越认识到他存在的价值和著作的意义。
沈从文是孤独的。他有时候显得过于敏感、脆弱,还有点窝塞。他不像男子汉,抱着妻子的旧信吸溜吸溜哭鼻子。但是,他历经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生的波语云诡,始终保持自己的清白,在独善其身同时又以另外一种方式默默前行。他突破了个体的困境和时代的困境,以后半生厚厚的文物研究著作,完成了他的人生超越。无论是文学家沈从文,还是文物学家沈从文,都是中国文化长河中那一位孜孜不倦的打捞者。
学校图书馆全体馆员通过阅读学习文津奖获奖图书,体会到了文津奖所传递的精神。“文津”是国家图书馆的传统象征,具有“文化津梁”的深刻意义,文津图书奖的设立显示国家图书馆愿意作为沟通文化的桥梁,促进作者、出版者和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长春建筑学院图书馆也愿做沟通交流的使者、传承文化的桥梁,鼓励读者多读书,读好书。
翻开书籍,在墨香中寻找进步的力量,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已读相约,以书会友,真切感受读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撰稿:图书馆 编辑:石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