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中外城市建设史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面向专业:城乡规划、建筑学
授课教师:杨媛婷
在线方式:以腾讯会议线上直播为主,配合学习通建课,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沟通。
二、教学目标
充分挖掘利用课程自身思政资源,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将立德树人的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润物细无声方式达到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三层次知识获取
掌握中外城市建设史;掌握各种城市规划建设理论;跟踪城市规划建设的前沿知识和研究热点,提升学生知识储备和国际视野。
能力目标——四维度能力拓展
通过线上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表达创新能力。
素养目标——全方位素质提升
通过思政融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担当重任的责任感等正确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团队的协作精神;辩证的思维模式;面对困难的勇气。
三、教学设计
采用“三点一线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前预习“预测点”、课中翻转课堂“检测点”、课终总结“完善点”这三点为依托,以教学目标为主线,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水平以及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程教学侧重点,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1.课前自主学习:
通过课前预习、线上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查阅资料的能力。通过学习通发布主题讨论,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形成词云,发掘学生兴趣点,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实现两性一度,以满足其对新鲜事物的强烈求知欲。
2.课中教学安排:
教学组织实施——将成果导向OBE模式、阶梯式问题引导PBL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的TBL模式、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法引入课程教学组织实施。
以问答互动为引导——老师不再直接讲述而是运用提问的方法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使其上课时不会懈怠,获得成就感;
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多角度呈现课程思政。注重课程思政方法,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元素有机融入其中,让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例如:课程内容,映射思政——通过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史划分的讲解,引出在历史长河之中,上下五千年,只有中国的历史文明是延续至今的,而其他几大文明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断代难续,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比现阶段疫情,也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给了我们战胜疫情的强大信心与勇气,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不抛弃不放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吉林终有吉临时,长春定复往长春!
翻转课堂,融入思政——通过案例分析汇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成为讲述者,通过目标确立——收集资料——汇总分析——归纳总结——逻辑重组——完成汇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加深其对于知识理解并提升表达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深入理解我国古代的辉煌文明,实现学生自主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学生互评,在探讨中完成知识升华;教师点评,查漏补缺,拓展联系各个知识点,做到知识的深化理解。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城市,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城市的理解,使他们更爱这座城市,更爱我们的祖国。
3.课后巩固拓展:
通过完成线上讨论、作业、知识点扩展学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总结的能力。总结课堂笔记——完成课堂记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梳理,有效把控学生上课状态;完成主题讨论——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识;绘制思维导图——完成自有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行章节测试——分阶段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四、教学改革创新点:
1.以课程思政来育人
充分挖掘利用课程自身思政资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以学生兴趣为导向
课前汇总学生兴趣点,拓宽知识领域、更新前沿知识,突出重点,实现两性一度。
3.以启发教学为引导
老师不再直接讲述、直接总结,而是通过阶梯式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对知识进行再认识。
4.以实战演练为助力
通过案例分析汇报,实现教学内容具象化,突出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5.以过程评价为标准
设计多元化评价体系,由出勤、答题、章节测试、课堂记录、思维导图、知识点讨论、章节预习、课后拓展、分组讨论、翻转课堂、报告文本和期末考试组成,利用“学习通”平台,实时把控学情。
五、课程评价:
在学生、同行、督导评价中获得一致好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教与学的效率。
学生评价:老师上课认真负责,讲的知识点脉络清晰,通俗易懂又不缺乏趣味性;能与同学们互动交流,课堂活跃,治学严谨;老师讲课时的激情会感染我们,课堂气氛很好 。
同行评价:教学设计合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激发学生能动性,课堂气氛活跃。
督导评价:教师对课堂总体把握非常好,课堂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
撰稿:建筑与规划学院 编辑: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