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介绍丨长春建筑学院新媒体艺术空间设计微专业

时间:2023-08-28浏览:168

▲微专业学生作品

感受数字艺术的魅力

引领新媒体空间设计新风潮

期待你的加入!

微专业介绍

新媒体艺术空间设计专业所属艺术学学科,学制两年,是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新兴专业,旨在培养兼具媒体技术和艺术修养的复合应用型艺术人才。该专业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前沿的科技成果进行艺术创作和实践,是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广泛的艺术创作能力及创造性思维,掌握多种形式语言及材料媒介、掌握跨媒介语言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开设面向专业及年级

招收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艺术与科技、公共艺术等专业大二学生。

▲微专业学生作品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和中国设计文化特色,能适应数字时代与信息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交叉学科背景的高素质设计创作人才,同时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设计表达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从事新媒体艺术空间设计、展示陈列设计、照明设计及相关艺术设计。

▲微专业学生作品

课程体系

课程简介

《新媒体艺术导论》:本课程旨在以宏观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新媒体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的分支在当代艺术、网络传播等领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了解新媒体艺术的丰富内涵种类,认知新媒体艺术与各种艺术门类、传播媒介的密切关联,了解新媒体艺术在网络时代的应用。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新媒体艺术的认知概念并激发创作热情。

《空间特征与构成要素》:本课程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构成设计练习,掌握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并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本课程要求将形体要素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研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空间。该课程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创新设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给后人以极大的艺术启示。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宝库,其内涵、美学价值等一直被人们学习、借鉴和研究。该课程通过了解和研习这些传统文化,继承其精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对设计者自身修养的提高及对现代设计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字摄影》: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字摄影的系统构成,了解数字摄影器材,掌握数字相机的使用和摄影作品后期处理方法。提高和拓展学生审美鉴赏水平和视觉表达能力,是从事摄影或后期处理的核心内容,也可为平面、视频设计类工作提供辅助。

《虚拟现实场景设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了解VR的概念、组成、特性及在各领域的应用;虚拟世界的生成设备、感知设备、空间位置跟踪定位设备和人机交互设备的功能、特点及应用情況;与VR相关的环境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形绘制技术、三维虚拟声音的显示技术、面向自然的交互与传感技术和碰撞检测技术及基于网络的Web3D技术。掌握全景技术的分类、特点及全景照片的拍摄方法与原则,具备制作全景、操作3DMax/Cult3D/SketchUp、使用VRML的技能。

《装置艺术设计》:本课程主要从装置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出发,重点讲述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通过学习掌握运用各种装饰材料和互动设计方法,将技术与空间设计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设计出更多使人耳目一新的空间装置设计作品。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实践环节的学习与制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装置艺术欣赏和评价能力,并具备独立完成装置艺术设计的能力。

《数字剪辑与合成》: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熟练运用影视制作软件进行数字视频后期剪辑与合成,熟练进行数字视频节目的后期包装。同时,通过学习影视蒙太奇语言、影视剪辑的原则规律,学会判断画面剪接的优劣,声音、画面、文字等影视元素组合的效果优劣,能独立剪辑包装完成连贯流畅、含义明确、主题鲜明并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

《综合设计实践》:本课程是微专业学习的最后一环,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进行系统化的一个必要环节,也是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之前将新媒体艺术空间设计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新媒体艺术空间设计作品创作过程的综合训练使得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一个长足的提高。

▲微专业学生作品

▲微专业学生作品

联系方式

联系人:于老师

电话号码:15843106668

咨询工作微信群:


科技驱动创新

为艺术空间设计找寻新方向

青年不负青春,快来加入我们!




撰稿:教务处    编辑: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