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建筑学院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六)丨构建以学科竞赛为主线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者:主站信息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11-06浏览次数:475

编者按

为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及时总结、推广和展示学校在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逐步凝练形成办学特色和亮点,助力学校审核评估评建工作、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学校发展规划处组织开展了长春建筑学院2022年度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案例围绕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聚焦学校发展实际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创新方法、措施和机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微信公众号特推出“长春建筑学院2022年度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典型案例”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构建以学科竞赛为主线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背景缘由

国家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强调工程实践且高度重视创新意识培养,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知识,还需指导学生实践传授技能,并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使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齐头并进。在此形势下,2018年3月,长春建筑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振兴东北高等教育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要求为改革思路,将学科专业竞赛植入建筑设计课程体系,打造系列“竞赛专题”,成立“建筑设计学科竞赛教学团队”,锻炼教师实践技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深化校企协同合作,构建以学科竞赛为主线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施过程

(一)建立学科竞赛制度体系,开拓学科竞赛生动局面

建立学科竞赛负责人制度。成立设计表达竞赛指导组与建筑提高竞赛指导组,两组教师团队分别由担任高低年组的授课教师担任。整理国内外建筑设计竞赛,分析竞赛特点,结合学院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切合实际地选择可参加的竞赛,明确具体责任人,形成竞赛负责人制,掌握赛事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分析竞赛的历年获奖作品,制定详细的指导时间,定期举行赛事分享会。建立学科竞赛奖励激励制度。通过增设课程学分、免试免修、深造培训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丰富了原有单一的奖金、证书奖励模式,同时对业绩突出或奖项优异的指导教师给予工作量核算和职称晋升政策倾斜。建立学科竞赛评价验收制度。竞赛项目立项后,对参加竞赛的项目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跟踪评价体系,制定评价验收制度和评价标准,确保项目按照原定计划顺利开展,保障学科竞赛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二)成立专项改革工作小组,明确教学改革工作方案

在改革设想提出之初,建筑与规划学院组成了以院长为组长,相关专业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建设工作小组。依托学院前期基础,对标国家学科竞赛目录、行业大赛目录,依据大赛标准及专业发展需求,详细制定了五年的改革工作方案,明确了建设任务和总体目标,为教学改革后序工作持续开展指明了方向,并根据总体规划目标分解形成了年度任务清单,制定了明晰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确保了年度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三)选聘竞赛指导团队成员,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组建“建筑设计学科竞赛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依据《建筑与规划学院学科竞赛团队遴选办法》,通过教师个人申报,学院专家考核评定,首批遴选出了14名自有骨干教师作为教学组织成员,同时聘请原台北科技大学王聪荣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卫大可副教授、中天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分公司王琦正高级工程师参与到教学组织团队中,构建了职称结构合理、学科交叉融通、校企协同发展的教学组织团队。通过开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赛结合”相关教研室活动、“以竞赛为主线的建筑设计类课程探讨”教学能力提升沙龙、“大师论坛”等相关的研讨会,持续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推进以竞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竞赛专题课程模块

为提高师生竞赛能力和水平,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学院开展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修订工作,重构课程体系,设置了竞赛专题模块,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并单独赋予学分,确保不同年级学生都有对标的竞赛可参与,实现了学生参赛技能训练从易到难,从基础到提高,得到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阶梯化、进阶式有效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优化“建筑设计课程群结构”,梳理建筑学专业一至五年级的培养目标与培养定位,确定每学期的课程内容、设计范围及成果要求。收集整理国内外建筑类学科竞赛的相关信息,明确比赛时间、特点、形式,将各类竞赛进行比对,从中挑选出适合我院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竞赛作为“竞赛专题”植入课程模块中。将竞赛项目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级竞赛三个等级。以竞赛的难易程度分别植入五个年级不同训练阶段。

一年级为设计启蒙阶段——设置“基本技法训练”“构成空间培养”“建筑空间认知设计”“分析&建筑设计”“竞赛专题”五个课程模块。二年级为入门与深入阶段——设置“单一空间分项设计”“组合空间小型建筑设计”“分析空间模型制作实操设计”“连续空间设计”“竞赛专题”五个课程模块。三年级为深入与提高阶段——设置“功能&空间秩序专题建筑设计”“场地&空间仪式专题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建规风”综合专题设计”“竞赛专题”四个课程模块。四年级为提高与实践阶段——设立设计工作室,设置“综合&空间行为特殊环境建筑设计”“结构&空间类型专题建筑设计”“基于BIM平台专题实践+建筑施工图专题实践”“竞赛专题”四个课程模块。五年级为实践创新阶段——设置“毕业设计”“工程实践”“竞赛专题”三个课程模块。

三、创新之处

(一)创新“多维互动”的育人环境

通过多种渠道,以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引进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走进课堂,形成“大师课堂”教学特色。以学生设计成果为成效驱动,邀请不同院校教育背景的教师、来自企业一线的设计师,展开持续性的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图活动”,形成多元化的考核标准,以此拓展学生设计思维,提高学生设计水平,优化学生设计方法,引领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发挥优秀校友示范作用,开展“汇建听”系列活动,汇集国内外优秀毕业生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经验与体会,分享给在校学生,延续校友情谊,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拓展学生思维。

(二)创新“对标行业”的育人标准

以学科专业竞赛和行业大赛为依托,将竞赛理念、标准、模式融入建筑设计课程体系,培养建筑设计类适应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人才,重塑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促进供需对接,培养建筑设计类的应用型人才,在探索和实践中与行业企业紧密沟通,建立完善的联合培养机制。搭建“校企联合”合作平台,制定协同育人培养体制,整合省内企业资源,与企业制定详实的培养计划,设立实践课程框架,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程内容,促进教学、学习成果的应用转化。

(三)创新“赛教结合”的育人模式

一是面向学生培养形成“以赛促学、以学促行”的培养模式。通过参加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二是面向授课教师形成“以赛促教、以教促改”的培养手段,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锻炼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改革;三是面向专业建设形成“以赛促训、以训促建”的改革思路,深化校企合作,邀请企业精英参与指导训练,学院与企业资源共享,促进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专业建设发展。

四、效果亮点

通过改革实践,建筑学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教师育人能力不断提升。2021年,建筑学专业获批吉林省一流专业。2022年,“建筑设计学科竞赛教学团队”获批校级基层教学组织;教师获批相关省级教研课题立项5项;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团队成员录制的《建筑学导论》《外国建筑史》《环境心理学概论》三门课程在“学习通”平台上线;教师参加“超星杯”吉林省本科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等比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参加“一带一路建筑类国际联盟大学生建筑和结构设计竞赛”“全国高等学校绿色建筑设计节能大赛”“谷雨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中国好创意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吉林省建构设计大赛”“吉林省冰雪创意大赛”等学科竞赛获奖25项。


撰稿:建筑与规划学院    编辑: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