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建筑学院开展2025年度科研能力提升系列活动(第四期)

时间:2025-04-24浏览:10

为贯彻落实学校“三个三”发展战略部署,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增强整体科研实力,推动学校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近日起,学校科研处牵头,各学院(部)相继组织承办学术交流系列活动。官微特开设专栏,连续刊载2025年度科研能力提升系列活动,为教师们搭建学习平台,也为学校教育教学创新注入新活力。第四期由公共艺术学院承办。近日,公共艺术学院邀请吉林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澳门城市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唐晔教授作“在持续变化状态中的设计逻辑——建筑空间的‘在地性’思考”专题学术讲座。学院全体教师与部分专业学生参加。

会上,唐晔教授先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随后以长春水文化生态园、长拖1958工业遗迹公园、长春一汽园区等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大家思考这些案例背后的艺术设计逻辑。他围绕“场所的表达——文化内涵的在地性”“可持续性的应对——社会属性的在地性”“文化与原生的传承——形式语言的在地性”“时空的解构——概念思维的在地性”四个方面展开深入讲解。

在讲座中,唐晔教授依据时间脉络,对大量案例进行梳理解析,例如: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建筑设计作品、梅尔尼科夫设计的罗斯科夫工人俱乐部、苏维埃宫与都市摩天楼、伊欧凡设计的巴黎博览会苏联馆、莫斯科七姐妹建筑、北京电报大楼、华沙科学文化宫等,让听众通过这些案例体会“文化内涵的在地性”。接着,他先后介绍并赏析了福建宁德的竹管垅茶青交易市场设计案例、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设计的甘多小学以及越战纪念碑案例,强调通过利用当地材料与技术,摒弃以“功能”为唯一出发点的设计思路,将特定场地与地域文化作为空间设计生成的依据。最后,唐晔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实际项目《延边州三合镇北兴村泉水屯》,以此作为本次学术交流的总结。

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交流分享的氛围十分热烈,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唐晔教授均进行了详细解答,并与师生进行了深入沟通和交流,使大家收获颇丰。

唐晔教授凭借充实的数据研究与丰富的案例分析,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他从文化内涵、社会属性、形式语言、概念思维四个维度,共同探讨了建筑空间的“在地性”思考。这种观念的碰撞,为学院师生未来在环境设计中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语境,探寻了新的可能性。

来源:公共艺术学院、科研处

初审:曹印

复审:袁艺

终审:李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