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返家乡,行动正当时。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投身基层建设、服务家乡发展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作出贡献,暑假期间,学校积极组织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学子们将专业所长助力家乡发展、参与家乡建设,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行动诠释青年担当。
刘柏松,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2305班学生,暑假期间在吉林省扶余市增盛镇毛家村村民委员会进行社会实践。实践期间,刘柏松的工作围绕基层治理展开。每日跟随村干部走村入户,踏着田埂泥土穿梭于毛家村各户人家,系统收集村民的需求。从独居老人对医保报销流程的困惑,到农户因干旱急需协调的灌溉用水问题,每一项诉求均被详细记录。同时,他协助村委会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通过入户讲解触电风险案例、普及政策利好,逐步化解村民对电线整改的疑虑,确保安全隐患整改顺利落地。
刘柏松表示,这段基层实践让我对“基层治理”有了更生动的理解。网格员的工作看似琐碎,却是连接村民与村委会的“毛细血管”,一条诉求的传递、一次矛盾的化解,都可能成为改善民生的关键节点。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治理既需要政策的刚性支撑,更离不开沟通的柔性温度。用村民熟悉的语言解释政策,以实际案例增强说服力,才能在“治理”与“认同”间找到平衡。
这段经历不仅让我从校园走向田野,更让我在服务村民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责任与专业的意义。作为土木专业学子,我意识到乡村建设需扎根于真实需求,只有先听懂田埂上的“家长里短”,才能让未来的工程设计更有温度、更接地气。未来,我将带着泥土里生长的智慧,在钢筋与混凝土间注入人文关怀,设计出更懂民心的建筑作品,用专业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来源:土木工程学院
初审:周欢
复审:王勇
终审:李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