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学校“三个三”发展战略部署,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校教师教学发展处推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系列工作坊。活动聚焦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需求,通过学校和各教学单位轮流承办的形式,着力打造智能教育教学创新共同体。第十四期活动由公共艺术学院承办。
近日,公共艺术学院举办“疗愈性数智艺术场境设计”主题工作坊,活动特邀吉林建筑大学韩锐教授作主讲嘉宾,学院全体教师参与学习交流。
1.解析疗愈性数智艺术场境设计理论体系
韩锐系统阐述了疗愈性数智艺术场境设计的理论框架与核心维度。他指出,该类场境构建需统筹空间、时间、事件与人文四大要素。空间层面,借助VR、AR等技术实现虚拟场景的立体化、沉浸式呈现,突破物理限制;时间层面,运用虚拟仿真技术灵活控制时间流速,以调节受众心理状态;事件设计注重情感互动与叙事引导,增强参与感和共鸣感;人文关怀则贯穿始终,体现温暖与共情的环境属性。参会教师表示,通过本环节学习为课程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尤其在色彩动力学、材质触感与心理机制的融合应用方面收获显著。
2.探索AI与XR技术融合的创新路径
韩锐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与扩展现实技术的整合方案。从VR、AR、MR到XR的技术演进脉络出发,系统阐释了各类技术特点与应用场景,强调AI在多模态情绪识别、个性化场景定制及UE5+UVU场景构建中的关键作用,并推荐以Midjourney为技术入门工具,助力教师快速提升智能设计能力。通过学习,使教师对AI增强艺术表现与交互体验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为今后在课程中融入智能技术工具提供了清晰路径。
3.展示应用场景及实践案例
韩锐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全面展示了疗愈性数智艺术场境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潜力。在医疗健康领域,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优化康复治疗流程;在社会服务方面,通过社区化模式为老年群体和青少年提供心理调适支持;在教育领域,为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打造虚拟实践平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商业场景中,应用于等候区域等空间,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品质。这些丰富的应用实例为教师拓展了技术创新与课程融合的新视野,教师们纷纷表示,将把这些案例融入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创新项目。
本次工作坊有效提升了教师在数智艺术场境设计中的技术应用与课程开发能力。未来,学院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艺术”教学创新,构建具有艺术学科特色的智能教学体系,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
来源:公共艺术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处
初审:钟至柔
复审:李睿
终审:李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