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建筑学院2025年教学工作丨九月报

发布者:主站信息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0-29浏览次数:10

一、教务处

(一)专业与课程建设

1.推进第三批微专业遴选及前两批建设优化工作

为主动适配产业升级与人才市场动态需求,教务处依据《长春建筑学院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同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一是着手开展第三批微专业遴选建设。经统计,第三批微专业项目聚焦人工智能、文化创意、健康产业、城市治理等前沿领域,计划筛选AI数字艺术设计、智慧康养大数据等方向的优质项目,构建更贴合产业需求的微专业体系;二是启动前两批微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结合首批学生学习反馈与行业发展新趋势优化课程模块与教学内容;三是统筹推进前两批微专业宣传工作,向学生清晰传递微专业“主专业+微专业”的复合型培养优势,吸引更多学生通过微专业拓展专长,最终持续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深化校企联合授课、项目式教学等模式,为学生搭建“一专多能”的成长路径。

2.开展2025年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验收工作

围绕课程质量提升,教务处按照《长春建筑学院课程建设方案》《长春建筑学院一流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于9月12日开展2025年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验收,涉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建筑设计等9门2023年立项课程,涵盖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两类一流课程。建设期间,各课程团队以“两性一度”为标准,线下课程融入行业前沿案例强化互动实践,混合式课程依托平台构建“线上自主学习+线下深度研讨”模式,此次验收既是对建设成果的全面检验,也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申报更高层级课程奠定基础,持续夯实学校人才培养“第一课堂”根基。

3.开展国家级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申报工作

为落实《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关于做好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径,教务处组织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学院分别申报了公共教育、专业教育两类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培养项目。申报过程中,学校组建了专项小组,深入调研了行业标准与人才需求,结合两个学院优势专业梳理了融合要点,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旨在将标准化知识、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标准化思维与实践能力,推动教育教学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

(二)人才培养

4.推动育人品牌建设工作

为全面落实学校“三个三”战略部署,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教务处依据《长春建筑学院育人品牌建设工作计划》要求,组织各教学单位修订《育人品牌实施方案》。学校育人品牌建设工作聚焦打造具有辨识度的育人品牌项目,通过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推动各教学单位逐步形成“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的育人格局,助力育人工作从“全面覆盖”向“精准滴灌”转变,进一步提升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学生在特色育人环境中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撑。

5.开展学生转专业工作

教务处依据《长春建筑学院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组织2024级学生开展了转专业工作,经学生自主申报、学院初审、学校复审、领导小组审议和网上公示等流程,顺利完成了2024级学生转专业工作。本年度转专业工作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不仅为学生提供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更让学生在契合兴趣与特长的专业领域深耕,激发学习积极性,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运行

6.组织开展AI通识课开课工作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的时代背景下,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打造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的要求,紧跟全球AI教育趋势,于9月初成立了“AI通识课”虚拟教研室,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AI通识课。AI通识课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依托六大专业集群,构建了“课程+讲座”的全方位AI素养培养体系。AI通识课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实现了“知识—技能—思维—价值观”四位一体的素养培养目标,让学生既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者,更成为具备创新思维、伦理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建设者,为教育强国与科技强国建设筑牢人才根基。目前,AI通识课已覆盖全体学生,学生学习参与度高,课程达成度已超过既定目标。

7.组织开展试卷改革工作

为深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发挥试卷改革在考查学生学习成效、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改革方向、深入理解改革内涵与实施要求,9月4日,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各教学单位申报的本学期参与试卷改革的课程进行了遴选,经现场答辩,最终确定对24门课程予以立项建设。本次试卷改革申报覆盖范围广、参与热情高,充分彰显了各教学单位对深化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推动教学质量提升、打造更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8.完成2024—2025学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工作

根据教育部《关于通过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信息平台开展2024/2025学年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以“质量为先、流程规范、闭环管理”为原则,联动各学院有序推进分院自查整改、抽检材料上报、学校抽查反馈、学院整改等全环节工作,有效保障了本年度论文(设计)抽检工作从材料准备到平台上传的标准化和精细化,为国家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工作筑牢基础。本次全国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平台报送范围覆盖全校45个专业,累计上传毕业论文(设计)3745篇,其中毕业论文472篇,毕业设计3273篇。

二、评建办、质量处

抓好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不仅是落实教育部的工作要求、确保审核评估闭环管理的必然选择,更是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关系学校长远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为全面做好做实审核评估整改“后半篇文章”,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评建工作办公室集中精力,多措并举,层层压实责任,扎实推进评估整改工作。

1.编制《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会议材料》

明确了各部门整改任务清单,收录了国家教育政策以及有关学校发展的相关文件,为有序开展审核评估整改工作筑牢了基础。

2.编写并发布了《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方案》

围绕问题清单、整改工作思路与目标、组织机构、整改措施、进度安排和预期成效,全面压实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任务。同时,构建了“全方位、多维度、常态化”的监督体系,确保整改工作不走过场。

3.组织开展了审核评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工作

为激励广大教职工“乘评估之势、抓整改之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董事会的大力支持下,经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和专项工作组评选推荐,经学校审核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会议审定,对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涌现出的12个先进集体、2个专项工作组和99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4.组织召开了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启动会

9月8日,评建工作办公室组织召开了学校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启动会,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全体中层干部参加启动大会。会议由副校长张东鸣主持,党委书记李裕刚对审核评估整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总体要求与重点任务;校长任玉珊对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强调各部门要按照任务书和整改方案细化措施、加强协作、健全机制,以整改为契机持续改进教育教学。此次启动会标志着学校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正式全面展开,为后续工作推进提供了组织与思想保障。

三、教师教学发展处

(一)教师培训

1.开展2025年暑期教师研修工作

根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25年暑期教师研修通知》安排,教师教学发展处于7月20日至9月30日,组织全校教师参加了暑期研修,全校共有404名教师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成专题培训,并获得暑期教师研修证书。

2.开展2025年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

根据吉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统一安排,教师教学发展处于2025年6月至9月组织学校新入职教师开展了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学校112名新教师圆满完成线上线下课程学习,并于9月20日全部通过统一考试,获得《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合格证书》。

3.组织新教师教学观摩活动

为切实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新入职教师快速成长,教师教学发展处于9月1日至21日联合教务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处组织开展了新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吉林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者和学校“课堂教学免督导教师”与新教师共同研摩课堂教学,促进了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导师制工作

4.开展新教师导师聘任工作

为贯彻落实学校园(校)区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审核评估整改工作要求,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于9月19日完成本学期10名新教师的导师聘任工作。学校实施教师分类培养,为6名专业课教师配备“双导师”,由校内学术导师指导教学科研,企业导师带领行业实践;为4名基础课教师各配备一位导师。通过“双导师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精准培育与常态化“传帮带”,助力新教师专业成长。

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一)课题立项

1.完成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课题立项工作

为助力分类管理改革平稳推进,促进特色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组织了2025年度规划课题的申报工作。根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课题管理办法(2025年修订)》和《关于申报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5年度规划课题的通知》规定,经协会组织专家评审、推荐立项,最终我校有6项课题立项“2025年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规划课题(青年课题)”。

我校立项课题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与办学特色,锚定“园(校)区一体化”发展目标,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本次课题立项既是学校教科研实力稳步提升的体现,也为学校后续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教学成果培育

2.开展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准备工作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根据省级教学成果奖相关工作安排、《关于开展校级教学成果奖遴选的通知》要求,继续对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进行专项辅导与修改打磨工作。各申报项目聚焦成果的突出特色与创新点,通过系统设计、优化内容、突出亮点、融合实践、持续积累,精心提炼与凝结塑造,精雕细琢,反复淬炼,彰显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教学水平,引领了学校教学改革方向,培育了学校特色文化。


五、图书馆

(一)特色活动

1.开展“金秋书韵·智汇九月”阅读月活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社会要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书香涵养民族精神、阅读塑造时代新人”的时代要求,图书馆以“建筑+人文”为特色,通过思想领读、学科深读、全员共读三个维度,开展以“金秋书韵,智汇九月”为主题的阅读月活动,筑牢师生“匠心报国”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本次阅读月活动包括“千人诵读”“主题书展”“文化竞答”“书影同行”“翻转课堂”“时光邮筒”等8项特色活动,活动将阅读嵌入校园生活场景,通过系统化、场景化、互动化的阅读实践,有效激发了学生内生动力,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与思维能力的跃升,既赋能专业成长,又涵育校园风尚,为培育心怀家国、技艺精湛、底蕴深厚的“匠心报国”时代英才奠定了坚实的知识与文化根基,书写了以书香育匠心的生动篇章。

2.开展“筑梦启航·声诵华章”第五届千人诵读活动

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展现长建学子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图书馆于9月4日组织2025级新生开展了“筑梦启航·声诵华章”第五届千人诵读活动。学子齐诵《五星红旗》的铿锵之声穿透云霄,历史烽烟与青春信仰在此刻交汇,这是对峥嵘岁月的崇高致敬,更是以文化浸润筑牢立德树人之基的生动实践。

3.开展第48期耽书会活动

为引导师生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与历史对话、与先贤共鸣,图书馆于9月9日举办了第48期耽书会——“品读千年智慧,传承文化薪火——《典籍里的中国》”。活动以《典籍里的中国》为载体,聚焦“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深度挖掘,通过典籍中的思想精华,唤醒师生对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激发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为“书香校园”建设注入精神内核。活动突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以“观点提炼—自由发言—逻辑辩论”为流程,鼓励读者主动输出,围绕典籍中的思想与青年成长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度讨论,观点清晰、表达精炼,展现了学生从“文本输入”到“思想输出”的闭环能力。

4.举办“学术前沿能量站·解锁专业新视野”前沿图书主题书展

9月,图书馆以“学术前沿能量站·解锁专业新视野”为主题,成功举办了学校第十届前沿图书精品展。本届书展聚焦学科发展最前沿,汇集了展现专业发展趋势、新兴研究方向和信息技术突破的“第十届前沿图书”,读者通过前沿著作的系统研读,拓宽学术视野、深耕专业根基、激发学术卓越,为教师更新教学内容、设计前沿课题、探索教学方法提供最新理论支撑与案例参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树立标杆,指明深入探索的知识路径与学术前沿。

5.举行书海启新程,墨香润芳华——2025级新生参观图书馆活动

为引导2025级新生体悟图书馆作为大学“第二课堂”的核心价值与育人使命,9月10日至20日,图书馆联合学生工作处和各学院,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成功举办了2025级新生入馆参观活动。学校4000名朝气蓬勃的新同学走进了知识殿堂,开启了他们与图书馆的第一次深度对话。本次新生图书馆参观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同学们亲身感受了图书馆恢宏的建筑格局、丰富的馆藏资源、先进的智慧化设施和宁静温馨的学习环境,为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校持续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注入了新的活力。

6.开展“书影同行·光影共阅”活动

图书馆于9月22日开展了“书影同行·光影共阅”活动之《追风筝的人》观影阅读活动。本次观影阅读活动聚焦卡勒德·胡赛尼的经典作品《追风筝的人》,通过“阅读+观影”的融合形式,带领同学们走进阿富汗的风云岁月,感受跨越时空的救赎与成长。活动采用“影像带动阅读,阅读深化思考”的联动模式,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同学们打造了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阅读空间。

7.举行“拾光而行,寄语未来”——时光胶囊活动

时光胶囊活动以“致未来的自己”为核心,邀请每届新生在明信片上写下初入校园时的期待、对大学生活的畅想及毕业愿景等,通过“书写-封存-保管-返还”的完整闭环,让新生在执笔书写的瞬间,便完成了一次对未来的郑重承诺与成长坐标的自我锚定。四年来,累计收集明信片超千份,涵盖建筑、土木、设计等25个专业,形成独特的“青春档案库”。年复一年累积的“青春档案库”,记录着不同时代背景下长建学子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无声地诉说着每一代青年学子的奋斗故事,成为校园文化传承与演进的生动载体。

(二)专项工作

8.举办超微·智慧图书馆(LSP)服务平台专题培训会

为加速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提升馆员技术应用能力,图书馆于9月5日举办“AI赋能 智慧未来——超微·智慧图书馆(LSP)服务平台”专题培训。图书馆采编部主任李思琪聚焦LSP系统的四大核心模块,从行业趋势与政策背景、技术架构与核心模块、功能全景与创新场景、典型案例对比分析、LSP六大服务优势、未来生态与实施路径六个方面展开陈述,深度解析了新一代LSP系统的核心功能与应用场景等。专题培训的成功举办,是图书馆响应智慧教育发展号召、落实智慧化转型的重要举措,为推动学校教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慧文献保障与知识服务支撑。

六、BIM中心

1.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数字建造赛项

9月19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河南省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在郑州市开幕。本届大赛以“技能照亮前程”为主题,共设106个竞赛项目,包括66个世赛选拔项目和40个国赛精选项目。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3个行业部门的35个代表团、3420名选手参赛。我校选手王文博同学代表吉林省参加了“数字建造”赛项的比赛,教师富源担任了本赛项的裁判员。通过参加此次大赛,BIM中心对大赛规则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如何培养相关人才有了新的思路和想法,为下一届大赛取得更好的成绩探索到了新路径。

七、现代教育信息中心

1.优化录制思路,提升视频课程质量与记忆留存度

现代教育信息中心转变课程录制思路,大力提高课程录制质量,为数智课程的建设做好技术准备。中心总结以往课程录制工作经验,借鉴吉林大学课程开发制作的基本思路,设计中心的课程录制思路。一是录制人员参与课程录制前期工作,熟悉讲授知识点,指导修改美化PPT,使其成为课程开发制作的重要创作者。

《学习筑梦》课程录制现场

其次提升课程“画面语言”质量,追求画面“能说话”。根据拍摄内容特点,综合利用调整画面构图、拍摄角度、焦距与光圈参数,在确保每一个制作细节都能清晰地呈现的同时,增加画面的冲击度及美感,为课程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视觉氛围。

9月份,现代教育信息中心拍摄录制视频9个,累计拍摄时长1410分钟。成片2个,时长22分钟。

“小小工匠”公开课录制现场

主题党日活动录制现场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初审:柳玉玲

复审:郭飞君

终审:李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