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学校“三个三”发展战略部署,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校教师教学发展处推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系列工作坊。活动聚焦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需求,通过学校和各教学单位轮流承办的形式,着力打造智能教育教学创新共同体。第十五期活动由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承办。
近日,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举办“AI赋能‘机械原理’数智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主题工作坊。活动特邀吉林大学王聪慧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学院全体教师参与学习交流。

一、破局传统教学:AI赋能机械原理的三大落地场景
王聪慧教授直指当前机械原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三大局限:一是复杂机械结构多依赖静态教具演示,学生难以直观理解动态过程;二是作业批改依赖人工,耗时长且反馈滞后;三是课堂互动形式单一,多为“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实践试错环节。她强调,人工智能技术正可通过三维动态仿真、作业智能批改与虚拟互动实验等方式,系统性地革新“教、学、评”全链条。
二、聚焦融合路径:解析AI技术在课程中的三维应用
在深入探讨AI技术与机械原理课程的具体融合路径时,王聪慧教授从三个维度展开了细致讲解。她指出在结构演示层面,通过AI虚拟仿真构建三维动态模型,可直观展示连杆、凸轮等复杂机构的运动原理,突破传统教具的静态局限;在作业评价方面,搭建基于AI的机械原理作业智能批改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对计算、设计类作业的自动批改与精准反馈,极大提升教学效率;在课堂互动环节,通过开发融合智能问答与学情分析的互动教学案例,打造个性化、沉浸式的课堂互动场景,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
三、展望未来趋势:平衡技术与教学,共绘数智课程蓝图
王聪慧教授强调,AI赋能必须注重“技术适配性”与“教学本质性”的平衡。一方面要紧跟技术前沿,推动虚拟仿真、智能批改、互动课堂等模块迭代升级;另一方面要回归教学初心,以技术为支撑,助力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她还结合自身课程建设经验,分享了从需求分析、技术选型到效果评估的完整建设流程,为教师们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范式。与会教师围绕AI工具在具体教学场景中的实施难点、资源建设与技术协同等实际问题,王聪慧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逐一给予专业而具体的指导建议,并分享了可供直接使用的教学资源。王聪慧教授倡议,期待更多教师能积极参与到此轮教学变革,共同推进机械学科教育向智能化、个性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使AI赋能的课堂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本次工作坊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探索AI与机械原理课程深度融合构建了有效的交流平台。参会教师通过本次活动,深入了解了AI技术在教学中的赋能价值,系统掌握了数智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与方法。未来,学院将持续推动AI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支持教师将所学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培养兼具工程素养与数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筑牢根基。
来源: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处
初审:钟至柔
复审:李睿
终审:李英杰
